
会客厅|研究院|问西东 国际中新世界观|国际人物|寰宇万象|现场直击 社会热点追踪|新闻浮世绘|中新法治|第一现场 财经金融|科技|地产|汽车|快消|酒业|中国新观察|民生调查局|
商业风云录|中新财评|中新对话|正绩|智库|公益|生态志 健康•生活医视线|新食说|游天下|育儿通 大湾区港澳|风向标|快车道|青年说|专家建言|湾得福|Video|湾区MAP|
湾区9+2 华人文娱独家观察|戏剧歌舞|文史博览|人物对话|收藏考古|视频播报|
独家娱报|明星八卦|视频|影视博览|热门综艺 体育独家视角|绿茵赛场|篮坛竞技|综合其他|视频播报 视频热点|国内|社会|国际|军事|文娱|体育|财经|港澳台侨|微视界|
洋腔队|Z世代|澜湄印象|中国风|中国新视野 图片中新画报|国内|社会|国际|娱乐|体育|军事|科技|
港澳台侨|凡人歌 创意直播专题







青海茶卡搬迁村民:游客来了 生活好了
分享到: 首页 → 社会新闻 分享到:青海茶卡搬迁村民:游客来了 生活好了
2023-03-18 09:33: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孙静波 责任编辑:孙静波 2023年03月18日 09: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中新网青海乌兰3月18日电 题:青海茶卡搬迁村民:游客来了 生活好了
作者李隽
高原初春,茶卡村民素有“中国版天空之境”的搬迁茶卡盐湖陆续迎来游客。
“楼上的游客拿下来洗,楼下的生活已经干了,每一间都铺好,青海收拾干净。茶卡村民”17日,搬迁玉祥娱乐公司注册地址在茶卡盐湖岸畔的游客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巴音村村民申得屏和服务员在家中清洗床上用品,迎接即将到来的生活游客。

二层的小楼和封闭的小院是申得屏的家,也是一家集住宿、餐饮为一体的民宿。每到茶卡盐湖旅游旺季,她家的民宿总是“一房难求”。
“最好的七八月份,一间房一天500元,有10间房,加上餐饮,一天差不多收入1万元。”申得屏说,搬到新村后的生活是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游客来了,我们见得人多了,就连村里的老人都变‘洋气’,普通话说得很溜了。”
2013年前,茶卡镇巴音村和茶卡村的村民分别住在20公里和7公里以外的老村里,家家都是土房子,耕种些青稞、油菜,靠天吃饭,每家年收入仅有四五千元。
“现在冬天村里人每年去三亚旅游的人多了,原来在老村里别说旅游,吃饭都费劲。”申得屏打趣说,2013年他们搬到政府出资10万元,自己出资5万元的“小别墅”里。2014年她收拾出两间房子接待游客。“那一年20天挣了2万,当时心里特别高兴。”

尝到旅游带来的甜头,申得屏一家在之后的两年间,自建了几间新房,让自家的民宿扩大了规模。与此同时,一起搬到新村的其他村民也纷纷在家里开起了民宿、家庭宾馆和农家院。
茶卡镇巴音村党支部书记赵永龙介绍,借助茶卡盐湖旅游快速发展的“东风”,巴音村全村35户家家都开门经营。五年来,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提升。
“现在的小视频和直播特别火,我们今年打算给大家培训培训,尝试着把我们的特色产品推介也加进来,这样把游客请进来,我们的东西走出去,村民增收的路子也会越走越宽。”赵永龙说。

与巴音村“一路之隔”的茶卡村也是搬迁后发展特色旅游民宿的受益者,村里209户村民开着209家民宿,有的自己经营,有的将民宿租给浙江、四川、安徽等地的老板经营,自己发展种植业或是外出务工。
“原来我们是贫困村,在2018年底我们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9万元,摘了贫困的‘帽子’。”茶卡村党支部书记张发旺介绍,村里来了外地的老板,他们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分享给当地村民,并对村民进行网络电商培训,让家家户户的民宿都挂在各类旅游平台,让“出门找客”变成了“在家等客”,提升了服务品质。
近年来,依托茶卡盐湖旅游业,茶卡村走出了“互联网+扶志+扶智+扶技”的绿色发展的新路。以家庭宾馆、土地流转的农业集约化发展和养殖贩运产业化发展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基本形成,已成为民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支柱,在经济发展上成功转型。
“我们全力发展吃、住、行、游、购、娱等关联产业,做活特色民宿文章,带动群众增收。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1.6万元增长至2022年的2.4万元,平均每年间接带动就业3500余人。”乌兰县委书记蒋冬梅告诉记者,该县将持续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产深度融合发展,持续释放旅游产业对宾馆酒店、餐饮行业、民宿经济、农畜产品及城镇建设的带动效应,让高原生态旅游资源永续利用、造福各族民众。(完)